在這幾年的一對一貓行為諮商中我發現,成為寵物以後,家貓並沒有失去狩獵天性,反而隨著環境變化成不同型態。
你可以仔細觀察看看以下幾個情形:
貓咪睡醒後會到家裡每個空間走走(巡視領域)
有些貓會抓抓板,有些貓會噴尿(留氣味做記號)
到貓碗或食物櫃前面看看(尋找獵物)
如果沒東西吃,他可能會先靜靜等待放飯(等待獵物)
如果爸媽在家,他可能會朝著爸媽喵喵叫(尋找/等待獵物)
如果爸媽置之不理,他可能會跑去玩玩具、搗蛋、亂咬東西(捕捉抓咬獵物)
如果爸媽以為貓咪想玩遊戲,可能會拿益智玩具、逗貓棒跟貓玩(出手捕捉獵物)
給零食獎勵或放飯(進食)
吃飽後,貓咪會找地方洗臉清潔、打盹,再重新循環
通常每隻貓每天需要狩獵進食約 10-20 餐,次數很頻繁,但每次份量並不多,大約一隻小鳥或小老鼠份量,換算貓罐頭約 20 g、乾飼料約 5g。當爸媽無法每天陪貓玩 10-20 次,再放飯 10-20 次時,貓就很有可能一直處於狩獵狀態,而無法進食。
這時,家中任何正在移動的人事,自然就會成為觸發他天性的「獵物」,當你在家走動時,腳會被貓攻擊;當你伸手想摸貓,手會被踢咬;當你拿玩具陪貓玩,貓會撲抓追玩具,而這些都是「進化後」的狩獵行為。
通常小貓在出生 3-4 週會開始離乳,等到 7-9 週才會完全離乳,就像在人類的世界裡,有些嬰兒雖然會吃副食品了,還是需要在睡前喝奶、吸奶嘴才能得到安全感,幼貓離乳的過程也是這樣。
不過,很多浪貓因爲從小就失去媽媽,或在救援期間被迫提早離乳,或有些繁殖業者或貓舍也會提早替貓決定何時離乳,方便讓人帶走或領養幼貓,而離乳不完全的貓咪,長大以後非常容易出現異食或愛咬人的行為,又以沒跟同伴一起長大的單貓,愛咬人情況最為嚴重。
除此之外,行為研究也發現,出生不到 3 週就離開媽媽和群體的幼貓,通常會出現明顯的壓力反應,但 10-12 週才離開群體的幼貓,行為則會相對穩定很多。
跟群體一起生活長大的小貓,通常會跟兄弟姐妹、媽媽或其他成貓互相追趕跑跳,媽媽也會帶回活體獵物讓小貓學習獵殺,這樣的模擬狩獵行為,也大概會持續到 12 週左右。
如果他們少了這個社會化的過程或是同儕陪伴,就會特別容易咬人或是攻擊人類的腳!小貓長大後也會容易害怕同類或攻擊同類,並出現多貓打架、多貓相處的問題,甚至也會衍伸出容易害怕新事物、分離焦慮、過動、強迫症及攻擊行為等其他貓行為問題。
很多人會誤以為小貓咬人的行為長大後自然會改善,可是如果你的貓缺少社會化,又生長在單貓家庭,他們可能到老都會有襲擊人類的習慣,無法用「管教」的方式改善。
貓咪有時會咬人是因為他們想要你的關注!如果你曾經在貓咪咬你時給予回應(如摸他、跟他說話、或餵食),貓咪就會把「咬人 = 得到關注」這個行為模式記住,進而養成習慣。
有時候,貓咪咬人是因為他覺得受到打擾,或是希望你停下手邊的動作,例如,你摸了他不喜歡的地方(如肚子、尾巴),或是長時間撫摸讓他感到不耐煩。
貓咪通常會先用耳朵後縮、尾巴甩動、身體僵硬等方式警告,但如果人類沒有察覺,他可能就會進一步咬人來表達不滿。
如果你的貓咪突然開始頻繁咬人、變得暴躁、甚至攻擊性提升,有時可能不是行為問題,而是他的身體出了狀況!
牙痛、關節炎、皮膚病、感染等,都可能讓貓咪感到不適,當你碰觸到疼痛部位時,就有可能會咬你來表達抗拒。
呈上所提到,成為家貓後,大部分貓都還保有非常強烈的天性,如果你平時仔細觀察,可能會注意到家裡的貓對移動生物特別感興趣,常見的蟑螂、小果蠅、蜘蛛、壁虎,甚至是飛進家裡的小鳥、蝴蝶、飛蛾、蜜蜂等。因為貓的「動態視力」非常厲害,能輕易偵測環境中正在移動的物品,快速啟動「狩獵模式」把獵物逮捕到案,連在黑暗中也能輕易辦到。
而在狩獵過程中,大部分貓咪都有固定行為模式:先巡視領域,並留氣味做記號,尋找並等待獵物,鎖定後追蹤獵物,最後確認完畢,才出手捕捉獵物,因此貓咪真正跑起來狩獵的時間其實非常短。
當貓咪的狩獵天性未被滿足,就會引發遊戲性攻擊行為,當爸媽在家走動時,雙腳自然會成為貓咪聚焦的天然獵物,如果你的貓平時沒有適度的感官刺激和活動,你的雙腳又是屋子裡唯一會移動的「獵物」,他就會難以抗拒地忍不住撲咬正在移動、路過的腳。
你可以好好檢視一下,你的貓現在可以狩獵嗎?你家有給貓咪抓咬狩獵的玩具嗎?你會陪貓咪玩互動遊戲嗎,讓貓咪享受完整的「等待、追蹤、撲抓」流程嗎?你的貓咪能在狩獵時抓到獵物,狩獵後順利「進食」,且每天循環 10-20 次嗎?
如果家貓得靠人類供給才有東西吃,家中卻又沒有足夠的食物,許多貓就會不停出現「巡邏、等待、追蹤、打獵」的過程,無法進食並小憩,不能完成健康的循環,就會造成貓咪越來越焦慮,反覆陷在攻擊人類或搗蛋的惡性循環中,就會變成喜歡亂咬人的貓咪。
而在貼心毛寶的貓行為課程中,我把這樣的貓咪焦慮稱為「貓的生存焦慮」。
如果疼痛感不大,還忍得住,建議你可以完全不要有反應,只要你不要像獵物一樣掙扎和移動,貓就不會覺得興奮,久而久之,因為他會感覺一點都不好玩,也沒有成就感,就會選擇放棄獵殺你的手或腳。
不過,你也可能會發現,即便你毫無反應,你的貓不只沒放棄,反而越咬越起勁,行為學上,我們把這樣的行為模式稱為 Extinction Burst,我翻譯成「壞蛋的絕望反撲」,如果已經咬到會讓你痛到忍不住大叫或掙扎,以下的替代方法可以幫助你。
延伸閱讀:壞蛋的絕望反撲是如何養成的?
假設貓咪咬你是為了引起你的注意,你可以馬上離開,等貓冷靜再回到現場,這樣做可以讓貓清楚瞭解到,他用這種方式無法得到你的注意力。
離開現場後,你可以計時大約 1-3 分鐘再回到現場,假設貓咪還是很興奮或躁動,那就再延長時間,每隻貓咪每一次需要冷靜的時間不同,你可以視情況彈性調整。
貓咪咬人當下建議可以先保護自己,穿著長袖、長褲、厚襪子和手套,特別是經常被咬的部位,例如手腕、小腿和腳踝,降低被咬傷的風險。
此外,使用物品作為防護也是一種不錯的方法。你可以準備毯子、抱枕、厚紙板來隔開貓咪與你的身體,但要注意不要讓貓咪誤以為這是一場遊戲,否則他可能會更加興奮,進一步刺激狩獵本能,導致咬人問題加劇。
無論貓咪是輕咬還是攻擊,打罵都只會讓情況惡化。貓咪不會因為被打而學會「不咬人」,他只會變得更焦慮、戒備,甚至加劇攻擊行為。正確的做法是透過環境調整、行為訓練和耐心引導,幫助貓咪建立正確的互動模式,才能有效改善咬人問題。
如果想要改善貓咪亂咬人的問題,一定要讓貓擁有完整的「狩獵習慣」,包含規律進食。
因此當遇到貓咪因為生存焦慮而亂咬人,爸媽一定得優先檢視並調整家中的食物資源,只要降低貓的飢餓感,就能有效改善貓的生存焦慮,降低貓愛亂咬人的攻擊性,並盡可能安排互動遊戲和模擬狩獵等活動,用釣竿式的互動玩具讓貓咪正確抒發精力。
很多人會問我貓咪需要一天玩多久才算適當地抒發精力?
我覺得與其計算時間,我們更需要注意的是培養跟貓遊戲的「習慣」,以及陪貓模擬狩獵的「品質」,比起陪貓遊戲的時間長短,養成陪貓遊戲的習慣更是重要。
在培養習慣初期,首先要先讓人和貓都覺得輕鬆、有成就感,如果你從來沒有陪貓遊戲的習慣,那「看到貓咪興奮就陪玩 5 分鐘」,絕對會比「每天陪貓玩 30 分鐘」容易執行!
因此,先從每天專心互動 5 分鐘開始養成習慣,再慢慢延長時間就好,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做,人貓都開心並投入,如果你的貓覺得滿足了,他一定會讓你知道的。
除了跟貓互動以外,平時我們也要在環境中準備讓貓可以「自娛娛人」的玩具,舉凡小紙球、小老鼠、自動玩具等,都是很棒的獵物。
貓咪其實不是很勤勞的獵人,比起不停追趕獵物,他們比較喜歡「守株待兔」,因此,若隱若現的物品,藏匿在洞裡的小物等都能吸引他們,同時,別忘了把貓咪喜歡的玩具分批輪替,才能幫助貓咪保持新鮮感。
貓在野外狩獵玩後,就會開始進食,但家貓不一樣,雖然可以把家裡的玩具當作獵物,但玩具終究是不能吃,所以爸媽一定要記得留下食物或點心讓他們「獎勵自己」。
打獵是很消耗體力和熱量的活動,如果獵人肚子餓了卻沒東西吃,脾氣可能會不太好,更會容易攻擊人類或其他貓咪。
如果想避免幼貓成長過程養成愛亂咬人的壞習慣,最好的方式就是在認養貓咪時,就一次認養兩隻以上的貓咪,像是同時認養兩隻小貓,或是認養小貓和貓媽媽,又或者認養小貓和其他社會化完全的成貓,甚至可以選擇 9 週後才離乳的幼貓會更好。
只要讓貓咪可以擁有完整的童年,跟同儕、兄弟姊妹或其他成貓有健康及足夠的互動,就能避免貓咪出現很多人類教不會的行為問題喔!
平時一定要每天陪貓咪模擬狩獵,用玩具適當抒發貓咪的精力,同時也讓貓咪習慣在你身邊選擇攻擊的是玩具,而不是你的手腳,降低造成身體傷害的風險。
如果貓咪常會襲擊你的腳,建議你在常被襲擊的地點擺放踢踢包,或者隨身攜帶玩具。
每次被貓攻擊,你可以快速收回你的手腳,並把踢踢包或玩具,塞到貓的雙手之間讓他改為攻擊玩具,如果每次發生都練習,貓咪慢慢就能學會哪些是「正確的獵物」。
延伸閱讀:管教貓咪懲罰才有用?教你更有效的改善方式
有些人會誤以為幼貓因為年紀還小,以為長大後自然就不會咬人,或是咬人情況會稍加緩解,沒想到等著等著,等到貓都已經進入老年,卻還是常常被貓咬。
如同前面文章段落提到,如果貓咪缺少社會化的歷程,又生長在單貓家庭,他們愛亂咬人、亂攻擊人的習慣可能到老都不會改變,也無法用「管教」的方式改善,建議應該要從陪貓咪模擬狩獵,養成健康的活動習慣,才能幫助改善這個問題。
有些人認為要糾正貓咪咬人的習慣,就要透過打罵來教育,像是關籠、打貓、罵貓、噴水、壓舌頭,甚至「咬回去」,這些方法在網路上時常被提及,卻是錯誤且無效的訓練方式。
這類負面管教不僅無法解決問題,還可能讓貓變得更具攻擊性,甚至學會在人不注意時偷襲。有些貓咪則會因為長期挫折感而變得更加焦慮,甚至對人類產生恐懼與敵意,導致人貓關係越來越惡化。
正確的做法是透過耐心陪伴,讓貓咪透過模擬狩獵的互動遊戲來發洩天性,當他們的需求被滿足,自然就會減少對人的撲咬行為。打罵絕對不是解決貓咪咬人問題的方法,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糟!
貓咪的牙齒和指甲為了方便刺穿、撕裂獵物,因此相當尖銳細長,當貓咪咬人或抓人時,他們的牙齒和指甲可能會刺穿皮膚,將細菌帶入血管中,進而引發感染。
若被貓咪咬傷或抓傷,請按照以下步驟處理:
用無菌生理食鹽水徹底沖洗。
用優碘擦拭傷口。
觀察出血狀況,如果傷口較淺,並且在 10 分鐘內自行止血,可持續觀察幾日,確認沒有紅腫或異常變化。
如果出血超過 10 分鐘仍未停止,或傷口較深,建議就醫避免潛在感染風險。
無論使用哪些方法應對,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貓咬人、攻擊你背後真正的原因,是不是肚子餓了?還是他太無聊?或者有其他需求你沒注意到?從貓咪行為的根本出發,才有機會找出最適合貓咪的解決之道。
若在和貓咪相處生活上遇到困難,或是不知道該怎麼樣解決貓咪愛亂咬人的問題,可以按這裡填寫預約表單,跟我聊聊你的困擾,讓我幫助你一起探索,找到原因才能根除貓咪的壞習慣,有效改善你的生活品質。
如果覺得這篇文很實用,歡迎按讚、轉貼、留言給我鼓勵,也可以立即訂閱免費電子報,收到更多深度的貓行為知識文!
從日常生活調整,改善常見貓咪咬人問題!立即訂閱免費電子報,讓貼心毛寶陪你找尋人貓和諧共處的解方!
參考資料:
Robert E. Adamec. (1976). The interaction of hunger and preying in the domestic cat (Felis catus): An adaptive hierarchy?. , 18(2), 263–272.